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他在长期领导工作和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作出卓越贡献。
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分别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学习。把“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列,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汲取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高度重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决策部署的哲学基础。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想问题办事情从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又要看到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努力掌握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决不能因循守旧。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以及人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原理。201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了题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讲话,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专门的集中论述。他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因为实际事物是具体的,而本本是对实际事物研究、抽象的结果,不能成为研究问题和做决策的出发点,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践检验并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进言之,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仅要靠实践出真知,也要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搞清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才能真正掌握客观实际中的“实事”。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坚持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门必备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是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他一贯重视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实情,在充分掌握实情基础上进行决策部署。他曾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这句话是他对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和省委书记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亲身经历的写照。他在河北正定县担任领导职务期间经常骑自行车下乡,摸清基层实际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出点子、谋举措。由他主持制定的《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指出,要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县委常委每年要有1/3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他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后,马不停蹄辗转闽东九县调研,谋划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弱鸟先飞”的战略思考。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每年至少用1/3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几年下来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在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和浙江实际基础上,提出“八八战略”并加以细化贯彻实施。担任中央领导后,他同样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研究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概括。2011年,他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专门谈调查研究问题,深刻阐述了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坚持实事求是提出并有力论证了一系列观点,比如: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一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加强党性修养,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自觉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这些重要论述,对有些干部提出的“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疑惑很有针对性。
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化对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探讨的是世界本身的辩证性质,即世界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世界本身的辩证性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长期领导地方工作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很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比如,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他自觉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谈到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时,他强调闽东这个局部只能服从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全局。如果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局部应当乐于承担。尽管闽东作为贫困地区还无法为国家大财政做贡献,但会尽力做到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在主政浙江期间,他一再强调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力戒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他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比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抓稳定,善于全面分析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要用发展的观点抓稳定,努力做到在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中,不断破解发展对稳定提出的新课题;用辩证的观点抓稳定,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矛盾,善于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在规划和决策中,我们也必须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努力在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把握内情、了解外情上下功夫”。
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主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认为重点和全面是密切联系的,全面是有重点的全面,重点是全面中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做到既兼顾全面,又善于抓重点,以点带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重点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以抓主要矛盾来带动全局工作。同时,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既要注重整体谋划,也要抓重点,牵住“牛鼻子”。比如,既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做出全面部署,又要重点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要以党风廉政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四风”问题,着力构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各项工作要抓出成效,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由此可见,牵住“牛鼻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
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的八大决议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指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并且指出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生产关系,而在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的内在矛盾(即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决议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我们党在1981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雏形。这个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强调要善于把认识矛盾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013年12月,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他同时强调,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这是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据。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今我国已经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事实,适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既看到我国人民的需要已经发生转化的事实,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经济文化,还日益扩大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又看到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的事实。这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不仅要求我们继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要求我们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生态文明等,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完善。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对我党以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丰富和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运用于当代中国现实的最新成果,必将对解决我国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产生深刻的影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转化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出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走群众路线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群众观点拓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作是处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根本立场和方法。早在1989年1月撰写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他在叙述著名的延安“窑洞对”时,把毛泽东同志对如何克服历史周期率的回答理解为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这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新路充满“必胜”信念,强调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在论述群众路线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密切干群关系、化解干群矛盾的观点富于启发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针对有些领导干部不会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他深刻指出: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领导是矛盾主要方面;如果群众方面是错误的,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没有到位,在于领导的工作措施不适应于群众。因此,领导与群众产生矛盾时,领导要想方设法去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而不能因为群众错了,你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丰富和发展。(作者: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杨玉成)